首页 > 资讯>正文

该来的还是来了,全球掀起加氢站关停潮

来源:绿创碳和 2025-04-18

近期,全球加氢站掀起“关停潮”,席卷了德国、美国、韩国、英国、丹麦等多个国家。在全球加氢站发展陷入困境的大背景下,中国加氢站行业正站在一个关键的十字路口。

氢能交通急需突破“成本鸿沟”与“基建死亡谷”。

01

全球加氢站关停潮

近期,全球氢能产业发展出现波折,国外加氢站连续出现“关停潮”,给氢能产业发展增添了诸多变数。

1.德国

2025年3-4月,欧洲最大加氢站运营商H2 Mobility宣布分两阶段关闭德国境内22座加氢站,占其网络规模的25%。第一阶段在3月31日前关闭11座小型加氢站,覆盖诺伊鲁平、波恩、弗伦斯堡等多地;第二阶段6月底前再关闭11座。这些关停的站点多为2015年前建设的35兆帕小型站,无法满足商用车对大型基础设施(如更高的屋顶、更大的卡车操作空间)的需求。同时,德国氢动力乘用车普及率低,这些站点日均服务量不足10车次,难以盈利,导致运营亏损严重。

2.美国

壳牌在2024年永久关闭了7座乘用车加氢站,仅保留1座在营。TrueZero也关闭了10座站点,并将氢气售价提高20%,致使加州75%的加氢站停运或缩短服务时间。加州的加氢站设计主要以乘用车为主,但氢能乘用车竞争力不足,每英里成本高达0.21美元,远高于电动车的0.04美元,市场需求持续萎缩。此外,加州依赖外部工业副产氢,本地产能仅4吨/日,氢源供应不稳定。

3.韩国

2023年,因现代制铁副产氢供应中断,韩国全国3/4的加氢站关闭,剩余站点需排队数小时且限量加氢。尽管2025年韩国计划新建35座站点(含17座液氢站),但氢源稳定性依然是巨大挑战。一旦制氢企业出现设备故障或其他问题,就可能导致交通用氢短缺,影响加氢站的正常运营。

4.英国与丹麦

壳牌关闭了英国3座乘用车站点,Motive Fuels停运伦敦2座站点,且该企业自2019年以来在加氢站上平均每年亏损200万英镑。丹麦在2023年关闭了所有5座加氢站,成为首个“零加氢站”国家。英国和丹麦加氢站的关停,反映出在欧洲部分国家,加氢站运营面临着严峻的经济压力和市场需求不足的问题。

全球加氢站关停潮揭示了氢能产业从“政策驱动”向“市场驱动”转型过程中面临的阵痛。

1.市场需求不足

2023年全球氢燃料电池汽车销量同比下降30.2%,仅占新能源汽车总量的0.1%。其中,韩国、日本市场降幅达50%。氢燃料电池汽车高昂的购买价格、运行成本,以及车型选择较少等因素,导致民众消费热情不高,市场需求低迷。

以美国加州为例,氢燃料汽车每英里运行成本0.21美元,是电动车的5倍。同时,氢气零售价从13美元/kg涨至36美元/kg,过高的使用成本使得大量用户流失,进一步抑制了市场需求。

2.产业链瓶颈

加州依赖外部工业副产氢,供应受外部因素影响较大。韩国则因制氢设备故障等问题,导致交通用氢短缺。不稳定的氢源供应,使得加氢站无法保证持续、充足的氢气供应,影响了正常运营。

目前,气态储运单次仅能运输300公斤,液态储氢成本达40元/kg,而管道输氢网络尚未成型。高昂的储运成本增加了氢气的总成本,使得加氢站的运营成本居高不下。

全球加氢站日均加氢量普遍不足设计产能的50%,设备折旧压力大。单站建设成本在1500-2000万元,低负荷率导致加氢站难以收回成本,运营困难。

3.技术迭代缓慢

德国关闭的站点多为10年前建设的35兆帕小型站,无法满足商用车50/70兆帕的需求。对这些老旧站点进行改造的经济性低于新建,导致设备更新换代困难。

电解水制氢需50kWh/kg,仅能支持氢车行驶80公里,而等量电力可让电动车行驶400公里。在能源利用效率方面,氢燃料电池汽车与电动车相比存在较大差距。

虽然氢燃料电池汽车加氢时间短,但加氢后需30分钟压力恢复时间,而电动车快充已缩短至40分钟,两者的技术差距逐渐缩小,氢燃料电池汽车在补能效率方面的优势不再明显。

02

中国加氢站发展现状

中国加氢站行业正处于从“政策驱动”向“市场驱动”转型的关键期。

1.规模与增速

截至2024年底,全国累计建成加氢站540座,较2023年新增66座,但同比增速从2023年的34.8%大幅下降至11%。2024年新建成加氢站仅45座,增速创近五年新低。

在此期间,诸多因素制约了加氢站建设速度,如市场对氢燃料电池汽车的需求尚未充分释放,导致加氢站运营面临客源不足的困境;同时,加氢站建设与运营成本居高不下,在缺乏足够市场支撑的情况下,企业投资新建站点的积极性受挫。

投运率不足的问题也较为突出,已投运站点392座(72.6%),148座未投运或停运。以北京为例,其规划2025年建成74座加氢站,实际仅完成19座,运营率不足50%。大量加氢站未能投入运营或处于停运状态,造成了资源的闲置与浪费,也反映出在加氢站建设规划与实际落地执行过程中,存在诸如项目前期论证不充分、建设过程中遇到技术难题或资金短缺、建成后市场需求未达预期等一系列问题。

加氢站结构方面正朝着大吨位化和综合能源站主导的方向优化。在大吨位化进程中,1000kg/d及以上加氢站占比提升,这主要是为了适配氢能重卡的需求。氢能重卡作为商用车领域的重要发展方向,其单日耗氢量为8.5-10kg/百公里,远高于普通乘用车,小型加氢站难以满足其用氢需求。与之相对,≤500kg/d小型站占比缩减,以更好地适应市场对大吨位加氢服务的需求变化。

在综合能源站方面,油氢合建站占比达75%,中石化通过“以油养氢”模式建成128座(占全国27.83%)。这种模式充分利用了加油站现有的场地、基础设施以及客户资源等优势,将加油业务与加氢业务有机结合,有效分摊了运营成本,提高了站点的综合运营效益,为加氢站在当前市场环境下实现可持续运营提供了一种可行路径。

2.区域分布

在加氢站区域分布上,呈现出头部省份领跑的格局。第一梯队中,广东以69座加氢站的数量位居全国首位,该省凭借在经济实力、产业基础、政策支持以及科技创新能力等多方面的优势,积极推动氢能产业全链条发展,在加氢站建设方面成果显著。河北拥有37座加氢站,依托自身的工业基础,尤其是在钢铁、化工等产业领域的优势,积极探索工业副产氢的综合利用,为加氢站建设提供了稳定的氢源支撑。

山东有33座加氢站,该省在能源产业转型过程中,将氢能作为重要发展方向,通过政策引导和资金扶持,吸引了众多企业参与加氢站建设。浙江加氢站数量超30座,借助长三角地区的产业协同优势以及良好的创新创业环境,在氢能技术研发、设备制造和应用推广等方面取得了积极进展,有力推动了加氢站的建设布局。

此外,京津冀、上海、广东等五大示范城市群建成239座,占全国44%。这些示范城市群在国家政策引导下,积极开展燃料电池汽车示范应用工作,通过政策协同、产业集聚、技术创新等手段,在加氢站建设、氢燃料电池汽车推广、产业链培育等方面发挥了重要的示范引领作用,成为我国加氢站建设最为密集、氢能产业发展最为活跃的区域。

中西部地区在加氢站建设方面也展现出强劲的发展势头。内蒙古新增7座加氢站,该地区拥有丰富的风能、太阳能等可再生能源资源,具备大规模发展绿氢产业的先天优势。通过大力推动风光制氢项目,内蒙古正逐步构建起绿氢制备、储运和加注的完整产业链。

新疆的哈密、石河子等地也积极布局加氢站,利用当地的资源优势,如丰富的煤炭资源可通过煤制氢技术为加氢站提供氢源,同时在可再生能源制氢方面也具有较大潜力。

重庆新增4座加氢站,作为西南地区重要的工业基地和交通枢纽,重庆在发展氢能产业方面具有独特的区位优势和产业基础,通过加强与周边地区的合作,积极推动氢能在交通、工业等领域的应用,促进了加氢站的建设。

香港、青岛、台湾首座加氢站投运,进一步拓展了我国加氢站的布局范围。中国石化在香港新界凹头建成香港首座面向公众开放的“油气氢电服”综合加能站,每日加氢能力达到1000公斤,为香港地区氢能产业发展奠定了基础设施基础。青岛首座具有商业运营资质的海河路加氢站在青岛炼化公司氢能“产研加”示范园内开业运营,推动了山东半岛地区氢能产业的发展。

台湾建成首座加氢站用于光刻机供氢,在特定领域开启了氢能应用的新尝试。而西藏目前仍是全国唯一没有加氢站的地区,未来随着其交通、能源等基础设施的逐步完善以及对清洁能源需求的增长,有望实现加氢站“零的突破”。

3.技术路线

在加氢站技术路线上,面临着一些关键瓶颈。压力等级方面,新站中35MPa占比超90%,70MPa高压站点不足10%。这主要是受制于车辆适配与技术成熟度问题。目前,我国市场上的氢燃料电池汽车多数适配35MPa的加氢压力,对70MPa高压加氢的需求相对较少,导致加氢站在建设时多选择35MPa压力等级以满足主流市场需求。

同时,70MPa高压加氢技术在设备制造、安全保障、运营管理等方面的成熟度相对较低,其关键装备如高压氢气压缩机、储氢瓶等的性能和可靠性仍有待进一步提升,核心零部件国产化率也有待提高,这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70MPa高压加氢站的大规模建设。

储运成本高也是一个突出问题。当前,长管拖车运输成本达11元/kg(200公里),这种运输方式受运输距离、车辆装载量等因素影响较大,随着运输距离的增加,成本将大幅上升。液态储氢成本仍超40元/kg,虽然液态储氢具有储氢密度高的优势,但在储存和运输过程中需要极低的温度条件,对设备的保温性能和安全性要求极高,导致设备投资和运营成本居高不下。

此外,我国管道输氢网络尚未成型,仅有少数地区有小规模的管道输氢示范项目,难以实现大规模、低成本的氢气运输,这严重影响了氢气的供应稳定性和成本竞争力。

在应对技术瓶颈的过程中,我国加氢站在模式创新方面取得了积极进展。

制加氢一体化模式得到推广,2024年一体站占比提升至23.3%。以内蒙古乌海项目为例,通过采用制加氢一体化模式,实现了氢气的就地生产和加注,有效减少了氢气储运环节,使得储运成本下降70%。这种模式不仅降低了氢气成本,还提高了加氢站的供应稳定性,减少了对外部氢源的依赖,为加氢站的可持续运营提供了有力支持。

换氢模式也开始试点。内蒙古乌海站采用换氢模式后,补能时间缩短至35分钟,相比传统加氢模式效率提升6倍。换氢模式通过提前在站内对储氢装置进行加氢,用户在到站后只需更换已充满氢气的储氢装置,即可快速完成补能,大大提高了加氢站的服务效率。

这种模式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了加氢时间长的问题,尤其适用于对运营效率要求较高的商用车领域,但目前该模式仍处于试点阶段,在设备标准化、运营管理规范等方面还需要进一步完善。

4.企业竞争

在我国加氢站建设运营的市场格局中,国企占据主导地位。中石化依托其庞大的加油站网络优势,积极布局加氢站建设,已建成128座油氢合建站,其氢气零售量在全国位居首位。中石化利用加油站现有的场地、品牌、客户资源以及供应链体系,实现了加油与加氢业务的协同发展,有效降低了加氢站的建设和运营成本,在市场竞争中占据了有利地位。

相比之下,民企在加氢站市场份额不足10%,面临诸多困境。

由于加氢站建设投资大、回报周期长、技术门槛高,且当前市场需求尚未充分释放,民企在融资能力、技术研发、资源获取等方面相对较弱,难以与国企展开有效竞争。

在融资方面,银行等金融机构对加氢站项目的风险评估较为谨慎,民企融资难度较大,导致其资金短缺,难以大规模投资建设加氢站。

在技术研发上,民企缺乏足够的资金和人才投入,在关键技术如氢气制备、储运、加注等方面难以取得突破,设备依赖进口进一步增加了成本。同时,在获取优质建站资源如土地、氢源等方面,民企也面临诸多困难。

全行业亏损是当前我国加氢站面临的严峻现实。成本压力巨大,单站建设成本在1500-2000万元,其中设备折旧占80%。由于加氢站设备如氢气压缩机、储氢瓶、加氢机等价格昂贵,且使用寿命有限,每年的设备折旧费用成为加氢站运营成本的重要组成部分。高昂的成本使得氢价需达到50元/kg才能盈利,但目前政府补贴上限为30-35元/kg,即便在补贴支持下,加氢站仍难以实现盈利。

利用率低也是导致亏损的重要原因。多数站点日均加氢量不足设计产能50%,北京部分站点甚至因需求不足而停运。

一方面,氢燃料电池汽车保有量较低,市场对加氢服务的需求有限,导致加氢站客源不足。

另一方面,加氢站布局不合理,部分地区加氢站过于密集,而部分地区则严重不足,进一步降低了加氢站的利用率。

例如,在一些加氢站建设集中的区域,由于市场竞争激烈,各加氢站均难以达到满负荷运营状态,而在偏远地区或加氢站覆盖不足的区域,氢燃料电池汽车用户又面临加氢难的问题,限制了市场需求的增长。

03

中国的加氢站如何突围?

中国可以商用车场景绑定、绿氢降本、国产技术突破为重点,构建“区域协同+政策精准+生态闭环”的发展模式。

1.聚焦核心场景

全球加氢站关停潮的教训表明,氢能乘用车在成本、补能效率和市场接受度上难以与电动车竞争。中国需将重点转向商用车(重卡、冷链物流)和工业领域(钢铁、化工脱碳),优先布局京津冀、长三角等氢走廊,形成与电动车的错位竞争。

内蒙古、新疆等风光资源区通过“绿氢基地+制加氢一体化”模式,将制氢成本降至17元/kg,并就近服务工业园区的脱碳需求。例如,鄂尔多斯风氢一体化项目可为周边零碳园区年供氢5万吨,减少储运成本70%。

2.国产替代与高压液氢并行

当前中国加氢站以35MPa为主,而商用车需50/70MPa高压加注。需加速国产压缩机、IV型储氢瓶的技术突破。

借鉴韩国液氢站经验,中国可在西北绿氢基地试点液氢储运,并规划跨区域输氢管道网络。

3.精准补贴与审批松绑

广州对500kg/d以上加氢站最高补贴500万元,湖北计划2027年建成100座站点。建议延长补贴周期,并引入碳交易机制。

当前加氢站审批涉及18项许可,耗时超1年。可借鉴广西南宁经验,将加氢站用地性质明确为“公用设施”,允许在非化工园区建设制氢加氢一体站,并通过“油气氢电服”综合站模式分摊土地成本。

4.网络化布局与生态闭环

规划京津冀、长三角等氢能高速走廊,串联港口、物流枢纽与绿氢基地。例如,上海临港“五位一体”能源站整合光伏发电、制氢、加氢功能。

建立西北(风光制氢)-东部(工业用氢)的氢能交易平台,通过长期购氢协议锁定需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