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资讯>正文

布局“鲁氢经济带”,青岛全力打造“东方氢岛”

来源:青岛财经网 2022-09-23

近年来,氢能在全球开始升温。

《中国氢能产业基础设施发展蓝皮书》显示,到2030年,中国燃料电池车辆保有量达200万辆,行业产值突破万亿元。在“氢能热”的大潮下,目前我国氢能及燃料电池产业集群已然形成,整个产业链布局初见雏形,产业迅速驶入“快车道”。

得益于制氢成本的大幅下降和氢燃料电池汽车的快速进步,氢能产业正在走向“风口期”。专家表示,为了构建清洁低碳、安全高效的能源体系,发展氢能是能源革命 的一个重要方向,氢能未来将广泛应用于交通、工业、建筑供热等领域。

不久前,国务院发布的《关于支持山东深化新旧动能转换推动绿色低碳高质量发展的意见》中提出,支持山东省发展绿色低碳新兴产业,扩大氢能利用。

山东作为北方地区经济发 展的战略支点,氢能产业一直在积极扩张。

山东省工业基础实力较强,传统能源巨头转型新能源迫切,省内已初步形成氢气制取、储运、燃料电池关键材料、氢能应用基地等产业链条,同时利好政策频出,发展前景可期。

作为“鲁氢经济带”的其中一个支点,青岛也出台了《青岛市加快新能源汽车产业发展的若干政策措施(征求意见稿)》,新政策增加了对氢燃料电池汽车产业发展的专项支持。

青岛要打造“东方氢岛”,2020年12月发布全省首个市级氢能产业发展规划。图为山东港口青岛港(601298)全自动化集装箱码头,创新应用了氢动力自动化轨道吊

四市争相布局“氢能时代”

早在2020年6月,《山东省氢能产业中长期发展规划(2020-2030年)》就提出,力争通过10年左右的努力,全力打造“中国氢谷”“东方氢岛”两大品牌,培育壮大以济南、青岛等地区为重点的“鲁氢经济带”。2021年4月,“氢进万家”科技示范工程框架协议在济南签署,山东成为全国首个氢能大规模推广应用的示范省份。

据了解,山东省规划的“鲁氢经济带”,包括济南、青岛、潍坊、淄博、聊城、济宁六市。目前,济青廊道上的加氢站基本成网,济南、青岛、潍坊、淄博四市都在争相加码布局“氢能时代”。

济南要打造“中国氢谷”,在济南起步区落地氢能产业基地。在山东省的氢能产业规划中,济南是氢能产业创新、研发、装备制造、商业应用之地。

淄博、潍坊要形成燃料电池及关键材料产业集群。其中,潍坊重点打造世界领先的燃料电池发动机制造基地,淄博重点打造燃料电池关键材料及核心部件产业基地。目前,淄博的目标是“打造全国氢能产业生产应用标杆城市”;潍坊出台了支持氢能产业发展的若干政策,明确了“制、储、运、加、用”的全产业链条政策框架。在龙头企业加持上,淄博有掌握氢燃料电池“芯片”的东岳集团;潍坊有潍柴集团,全国唯一一个由企业牵头建设的国家燃料电池技术创新中心落在潍柴。

青岛要打造“东方氢岛”,2020年12月发布全省首个市级氢能产业发展规划。这个10年规划提出要打造高端氢能产业集群,建立科技创新支撑体系,建设国际级氢能示范城市。

山东省工业基础实力较强,山东能源集团、潍柴集团、东岳集团等传统能源巨头较多,转型新能源迫切。山东已初步形成氢气制取、储运、燃料电池关键材料、氢能应用基地等产业链条,为加快示范应用提供了基础。另外就是政策利好,印发了全国首个省级层面的氢能产业中长期发展规划。

青岛首条氢能源公交运行线在青岛西海岸新区开通

青岛全力打造“东方氢岛”

“当前,氢能及燃料电池技术成为全球能源技术革命的重要方向,按照国内外能源发展趋势要求,我国将氢能作为能源科技创新的主要方向之一。青岛工业副产氢资源多、氢能技术研发储备好、应用场景丰富,具有氢能产业发展基础。”据青岛市发展改革委相关负责人介绍,《青岛市氢能产业发展规划(2020-2030年)》基准年为2020年,规划期限为2020-2030年,主要包括发展环境、总体要求、空间布局、重点发展任务和保障措施等5大部分。

在发展环境方面,青岛具备氢能产业发展的坚实基础。化工副产氢资源丰富,应用场景丰富,青岛拥有海湾化工、金能科技(603113)、青岛炼化、丽东化工等工业副产氢企业,港口、物流运输、供热、发电等应用场景众多。拥有众多科研实力雄厚的能源领域研究机构,山东能源研究院、中国石油大学、山东大学、中国海洋大学、山东科技大学、青岛科技大学、青岛理工大学等均在氢能不同领域开展长期研究。青岛重点发展产业方向之一是新能源汽车产业,已建成青岛(即墨)汽车产业新城等新能源汽车技术研发集聚区等5个重点园区。

在总体要求方面,围绕建设国家氢能与燃料电池示范区,逐步实现“东方氢岛”的总体发展目标。推进氢能产业集成创新、燃料电池汽车、氢能港口、氢能小镇等应用示范项目建设,初步建成国内知名的氢能产业集聚区和示范区。完成氢能产业生态链和应用体系建设,在交通、物流、发电、供热等领域全面应用氢能,实现“东方氢岛”的总体发展目标。氢气年消费量超过3亿标准立方米,培育超过20家规模以上氢能相关企业,5家年主营业务收入超过10亿元的氢能相关企业,氢能产业年产值达到500亿元。

在空间布局方面,谋划实施“三区”协同发展。南部氢能创新发展实验区,依托董家口化工园区的氢能资源禀赋和化工产业基础,在推动青岛氢能创新发展方面先行先试。中部氢能技术创新核心区,依托青岛国际院士港、西海岸新区高校圈等建立人才引进新模式,吸引氢能领域专家、学者、产业技术人才加盟,构筑人才使用新格局。北部燃料电池汽车产业聚集区,依托青岛(即墨)汽车产业新城和莱西新能源汽车生产基地,集聚培育一批具有全球影响力的燃料电池汽车和燃料电池动力系统企业。

在重点发展任务方面,加快实施“六大工程”。探索氢能纳入区域能源体系,建设绿色、智能、高效能源体系,在能源增量上鼓励使用氢能和可再生能源。利用氢能驱动绿色低碳发展,联合“鲁氢经济带”的主要城市,增进省内区域协同发展,实现跨区域的产业、政策、技术、资金方面的绿色低碳融合发展。全方位打造氢能产业链,稳步提升制氢产业产能,完善氢气生产、压缩、储存、销售等供应链。构建氢气供应运输体系,发挥董家口化工产业园区和平度新河化工产业园区的化工产业优势,充分利用现有的工业副产氢。中远期发展绿色能源制氢,保障氢气供应。加强氢能基础设施建设,有序推进加氢站建设,出台加氢站建设规划。加强氢气储运供销体系建设。鼓励氢能领域央地合作,鼓励大型央企在青岛开展氢能业务,提高央地合作水平。

在保障措施方面,提出六大政策措施。加强组织领导,建立氢能产业专班制度,形成推进氢能产业发展合力。增强安全意识,多方位开展宣传教育活动,形成氢能产业安全发展长效机制。实施风险管理,参照天然气的安全管理体系,建立氢气安全管理机制。建立完善的行业人才引进、培养和储备机制,建立院士工作站,与院士专家团队建立双向培养互动机制。完善加氢站的监管机制,明确加氢站监管原则和职责分工。增强资金保障,研究建立氢能产业发展基金,鼓励社会性产业资本或私募风险资本参与设立氢能产业投资基金或直接投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