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华电氢能发展路径:从“最大项目堆”到“最强装备链”

国务院国资委监管的特大型发电央企——中国华电,正把氢能写成第二增长曲线。2024 战略研讨会定调:2025 年起氢能成为与煤电、新能源并列的“战略增长极”。半年之内,5 家氢能子公司密集落地、35 个绿氢项目同步推进、三大制氢示范同时完成性能考核,华电用“项目池+装备链+材料群”的三级跳,把央企氢能竞赛拉入“华电节奏”。

一、项目端:把“最大”做成“最快”

华电的氢能项目清单,先拼规模再抢速度:

全球最大风电离网制氢——辽宁铁岭 25 MW 项目,从开工到出氢 194 天;

国内最高海拔光伏制氢——青海德令哈 3 MW PEM 项目,3650 米海拔连续运行 6000 小时;

全国首批全链条示范——内蒙古达茂旗 20 万 kW 风光氢储用一体化,20% 掺氢燃烧已稳定供气。

2024 年 9 月单月,华电又锁定 6 个百万千瓦级风光制氢醇基地,备案规模合计 3.8 GW,刷新国内单体绿氢项目备案纪录。至此,华电已投运、在建、备案的绿氢产能超过 60 万吨/年,项目个数与装机规模均居央企第一。

二、装备端:把“外包”变成“自研”

大规模项目倒逼国产化。华电科工推出“华臻”“华瀚”两大电解槽系列,覆盖 10~3300 Nm³/h 全工况;2025 年 1 月下线的 3300 Nm³/h 碱性槽,电流密度 6000 A/m²,比能耗 3.9 kWh/Nm³,低于国家先进值 8%。

核心材料同步突围:

增强型全氟磺酸质子交换膜,年产能 5 万 m²,国内首家卷对卷批量化;

气体扩散层 100 万 m² 产线,单线规模全球第一,成本较进口下降 40%;

碳纤维储氢瓶、柔性输氢管道完成型式试验,填补国内空白。

凭借“槽+膜+纸+瓶”全链自控,华电科工首次走出系统外,中标中国石化中天合创 13 套碱性电解槽,拿下央企电解槽公开竞标“最严标”。

三、产业端:把“示范”变成“生意”

华电的氢能业务营收曲线,是央企氢能商业化的缩影:2022 年 47 万元,2023 年 5.14 亿元,一年增长 1090 倍,毛利率 18.7%,高于传统电站 EPC 业务 6 个百分点。

盈利模型来自“项目即订单”:每个风光制氢醇基地,优先内部采购华电系电解槽、储氢瓶、扩散层,形成“项目池→订单池→现金流”的内循环;同时通过华电金源、通用氢能、重工机械三大平台,把装备和材料卖给外部业主,实现外循环。2025 年规划产能:碱性电解槽 100 台套、PEM 槽 50 台套、扩散层 100 万 m²、质子膜 5 万 m²,对应产值 80 亿元,可支撑 3~4 GW 年度新增绿氢装机。

四、路线图:2027 跻身前三,2030 带动再造一个“新华电”

按照“1+1+N”氢能规划,华电将在 2025—2027 年投入 200 亿元,锁定 10 GW 绿氢项目、1 万台套电解槽订单、30% 核心材料国产替代率;2027 年氢能产业收入目标 300 亿元,市场占有率全国前三;2030 年氢能业务利润贡献占比达到 25%,成为集团“再造新华电”的战略支点。

从投资强度、项目规模、装备自控、商业闭环四个维度看,中国华电已把氢能做成央企样板:用最快的速度把项目堆成“最大场景”,用最全的链条把成本降到“可行区间”,用最新的机制把示范变成“持续盈利”。在央企氢能赛道,华电不仅跑得快,而且跑得远。

点赞(456)

评论列表 共有 0 条评论

暂无评论
立即
投稿
发表
评论
返回
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