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元素网

国研中心专家:对我国氢产业发展要有信心,更要有耐心

发表于:2022-02-21  来源:中国经济时报  

氢能作为北京冬奥会的一抹亮色,走入了大众视野。在北京冬奥会期间,除了将氢能作为火炬的燃料外,还投入了上千辆氢燃料电池车辆,中石化和中石油等能源企业为此配建了30多个加氢站。

“对于氢能等新能源而言,北京冬奥会是一个非常好的宣传窗口、展示平台和推广渠道。”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研究员周健奇在接受中国经济时报记者采访时表示。

冬奥会首次大规模应用蓝氢和绿氢

蓝氢和绿氢被认为是实现零碳排放的关键能源品种,已被多个国家列为重点发展的新能源。在北京冬奥会期间,我国首次大规模应用了蓝氢和绿氢。

周健奇认为,北京冬奥会大规模应用蓝氢和绿氢,对于我国氢能产业发展意义重大,主要体现在三方面。一是向世界展现了我国绿色低碳发展并非空谈,而是已经付诸实践,今后的能源消费将朝着以低碳能源为主的方向发展。二是向世界展现了我国氢能等新能源产业发展的阶段性成果。我国新能源发展快,成效显著,能够为冬奥会提供基本用能支撑。新能源在冬奥会应用尽用,在各类用能场景可以都找到身影。氢能用于火炬燃料就非常典型。三是向世界展现我国氢能源产业的发展前景,有利于提振市场信心,吸引更多的创新资源。我国支持氢能等新能源发展,鼓励消费应用,同时也拥有大规模的应用市场。

中国新能源电力投融资联盟秘书长彭澎告诉本报记者,在“双碳”目标下,氢能将是我国能源转型发展的一个重要应用模式。北京冬奥会大规模使用蓝氢和绿氢是服务于我国整体能源转型的大思路,也是向全世界传递出我国使用清洁能源的决心。

氢能产业化仍待时日

氢能产业化发展的关键是要有大规模的应用场景。但目前,氢能产业还处于探索阶段,尚无成熟的商业模式,几乎都得依靠补贴才能发展。

“我国氢能产业目前还处于起步阶段,全球氢产业也都是如此。典型的特征是技术不成熟、应用成本高,无法商业化运营。”周健奇表示。

彭澎告诉本报记者,推广氢能就要解决氢能的消纳问题。目前氢能主要应用模式是以化工行业为主,未来希望尽快把化工行业纳入到碳市场中,并引导其更多地去使用绿氢,对减排效果也会更显著。此外,氢能源汽车由于需要大量的技术投入和资金投入,商业化时间仍待时日。

周健奇认为,目前氢能产业发展亟待解决四大问题:一是支持技术创新,根本是要突破产业发展的技术瓶颈,以技术降低制氢和用氢成本;二是避免产业冒进,科学评估当前高成本阶段的市场容量,在确保发展的同时也要避免资源闲置浪费;三是探索供应模式,不仅是关注制氢和用氢,及早布局氢能供应链,包括制氢、储氢、运氢、加氢等关键环节,形成适宜氢能源的供应体系,加速氢产业成长;四是注重多能协同,与风光协同发展有利于降低氢能成本和蓝氢应用。

“对我国氢产业发展要有信心,更要有耐心。当前阶段是新兴产业发展的必经之路。氢能技术创新的步伐不断提速,氢产业距离快速成长期也越来越近。”周健奇建议,我国氢产业发展要有十年期的中长期规划。


猜你喜欢